昆明拼团购房126群(167)
  • 浅浅: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
  • 雪花飘飘:好的呢。
  • 零: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
  • 英雄:我去看过,很齐全。
  • 牛转乾坤: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
  • 日记本:这个楼盘性价比高。
  • 回忆: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
  • 大头: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
  • 吃了么: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
  • 蓝天: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
158人申请入群

“圆西路”还是“园西路” 地名不规范游客来了有点蒙

发布时间: 2019-03-26 09:18:31

来源: 昆明信息港

分类: 本地楼市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 任翊翔)打开抖音,看到自己关注的网红推荐了圆西路小吃一条街,来自四川的大学生许诗曼到昆明旅游时就准备去打打卡。根据推荐,她打开百度地图搜索“园西路”,导航上出现“圆西路”及“园西路”,虽然名字不同但显示的是同一位置。“网上写的是园西路,到地点了看到路牌上写的又是圆西路,街上店铺门头‘园’和‘圆’都有,让人分不清楚。”许诗曼摊摊手说。

 究竟是“圆西路”还是“园西路”?昆明市民政局曾给出说法是“圆西路”,可见该路命名已有定论。但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网络用字与现实不一致,导致大部分用户被误导,一些昆明本地市民、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对于哪一种用法也模棱两可。对此,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昆明让人困惑、费解的地名,远远不止一个圆西路。

 改过名了没人监管

 以为网上写的就是对的

 附近既有学校又有公园,短短的一条圆西路上聚集着不少美食小店,随着各种短视频App风靡网络,这里成了网红地、游客的打卡点之一。

 搜索昆明美食抖音,“爱美食的舒克”“眼镜哥吃翻昆明”“吃喝玩乐in昆明”“叮当吃昆明”等本地网红都发布过圆西路的视频,点赞人数从几百到上万不等,而标题用的都是“园西路”。

 许诗曼的疑惑不难理解,作为外地人,她的第一信息渠道来源就是网络,到实地后路牌、门牌显示不统一,用她的话说真是“尴尬”。外地游客不了解情况,那么本地人呢?

 李艳萍就读于昆明市第一职业中专,中午休息的时候,她和同学就会来这里吃饭逛街,对这条街上的店都很熟悉。“这条街上有6家奶茶店我是知道的,但啥时候‘园西路’改成‘圆西路’不知道啊。天天来逛也没看到通知什么的,一直都以为是‘园西路’,熟悉的街道也不会盯着路牌看。”“就是,路牌上确实写的是‘圆’,但网上搜索的就是‘园’。”同行的同学孔籽羽说。

 记者跟随李艳萍几人到街上的一家奶茶店买饮料,用支付宝支付后上面显示“鲜芋仙(园西路)店”支付成功。“看吧,写的都是园,谁知道会是‘圆’呢?” 孔籽羽说。

 最典型的是,在街口的两家店铺,一家超市门口写的是“园西路”店,而隔壁一家的门牌号又是“圆西路”。超市售货员表示,从开店那天门头用的就是“园”,也没人来通知要更换名字。而另一家店铺老板则表示,门牌是街道上来换的,自己没注意。

 记者致电圆西路管辖街道五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有点迟疑,最后表示印象中好像是“园西路”。

 市民政局地名处工作人员介绍,具有争议的不规范地名经过程序审批更改后,会统一告知相关县区及街道,用于规范路牌、店铺等及时更改。但网络地图、导航或是其他运用程序等则不作通知。

 老法难管新问题

 好多地名都乱不清

 “圆西路”与“园西路”,像这样大致在一个地方甚至就是同一个地方、地名却不一致的例子,在昆明可谓屡见不鲜,“菊花村、菊华立交桥”“月牙潭公园、月牙塘小区”“莲花池公园、莲华街道办”“捞鱼河、捞渔河湿地公园”……迁居昆明没几年的“新昆明人”和外地游客,看了可谓一头雾水:为啥总是有个字不一样?能不能统一一下方便记忆和书写?

 有地名研究学者介绍,海埂路与前兴路看似没啥联系,其实是一条路,分两段取名。而前卫营与前卫西路,看似是一个地方或是“邻居”,实际上却是两个地方,而且相距较远。还有,北校场还是北教场?西岳庙现在找不到一点遗址,洒金巷口叫得莫名其妙……此外,到底是草海生态公园、草海湿地公园还是直接可称为草海公园,也没有厘清。

 “半年前我打算来昆明开店,当时对路况不清楚,翻地图发现昆明有个‘西园路’,还有个‘圆西路’,那到底哪条是人流量多的网红路?后来搜百度才发现是后者,两处名字也太相似了。”在圆西路开店的老板何雨珊表示,在不熟悉路线的情况下还是依靠百度和导航,但后来发现百度上搜出的“园西路”也是错误地名。

 早在1997年,《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就已经出台。这部地方法规遵照全国《地名管理条例》修改制定,后者则已经颁布超过30年。2007年,昆明成立市地名和街名顾问组,为推进全市地名命名工作注入了强大智力支持,增添了昆明文化底色。

 北京德恒(昆明)律师事务所杨曦律师说,1997年出台的《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由于没有新法规替代,目前依然有效。因此,在新的《规定》出台前,相关部门依然可以依据法规进行监督管理。

 2018年,《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成为昆明市政府年度规章立法计划中,26个立法正式项目之一,关系到昆明市社会发展、城市管理以及市民生活。

 昆明市民政局地名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正积极调研阶段,这份新的《规定》将根据正在紧张制定过程中的上行法规《云南省地名管理规定》制定。这一规定的完善,将建立健全昆明市地名命名管理机制。

 作为一座名城

 要更突出历史和文化

 有专家表示:“路名兼具两个特性,地图标识和文化标识。这两个特性,巴黎与纽约可以说是两个代表。一个热烈拥抱本土发展历史,一个强调地图的实用意义。”

 城市是一本书,一条条街道就是这本书的章回与篇目,令其细密清楚而有条理。不管怎么着,总得先给这些章回篇目取个名字。

 国务院1982年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昆明也在其中。这座城市到处洋溢着历史文化气氛,许多街巷地名也就包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有以文化教育命名的,如书林街、文庙街、文明街;有以社会道德命名的,如敬德巷、忠爱坊、崇仁街;有以军政历史事件命名的,如护国路、靖国路、武成路;有以春夏秋冬命名的,如春城路、富春街、春登里。“昆明是历史文化名城,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市民对昆明的历史却知之甚少,地名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活化石’。” 省文史馆馆员、云南大学教授朱惠荣曾经在《昆明城市地名漫谈》讲座上表示,城市地名是一把了解城市的钥匙,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朱惠荣介绍,昆明有很多地名都带有“山、江、河、湖、湾”等字,比如五华山、盘龙江、金汁河、翠湖、潘家湾、莲花池等地名,这些地名表明昆明是一个山水错落的城市,有水的地方也就会有桥,比如双龙桥。带“湾”的地名自然也和水有关系,而很多地方水里有螺蛳,“螺蛳湾”这个地名便由此而来。

 昆明有山,三面环山;有水,南临滇池,六河纵横,中间一马平川。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阳光辐射强,雨量充沛,因此昆明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一个气候宜人、花卉常开的人类宜居城市。

 2018年底,市政协召开昆明市地名和街名顾问组工作会议,部分委员、专家、学者在就全市地名和街名命名、管理等工作进行座谈交流中建议,未来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昆明市地名命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紧密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地名命名管理工作机制。

取名难普及更难

 专家学者都来出主意

 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在地名命名中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反映昆明地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围绕“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品质。

 也有学者建议应充分体现地名的整体性、系统性,反映城镇的整体美,统筹考虑昆明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征,同步开展地名规划,加大对昆明地名工作的宣传力度,推进地名和街名命名、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还有专家表示,取名难,推广普及更难,宣传、监管是有效手段。

 有地名研究学者表示,金马、碧鸡、拓东、南屏、顺城、龙翔等许多老地名,记载着昆明的数百年历史;董家湾、潘家湾等则与滇池演变历史息息相关;带“营”字的,如马家营、豆腐营等则与明清时期昆明驻军有关,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历史存照。之后建起的人民路、东风路、北京路、春城路、滇池路等都是比较规范且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

 该学者同时建议,针对目前昆明一些地名不规范的情况,同一地方有两个名称的选定一个,废除另一个;一条路分几段,取一个大家公认度最高的名称,较长的路段可以比照人民路类似的叫法,分东西南北中命名;相同地名在几个地方出现的,可以尽可能保留有特色的,其他可以另外取名;选取地名要与时俱进,有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地名,可以废止,有些重要的地标地貌,应及时吸收采纳。

随评

 “地名治乱”考验城市治理“新智慧”

 大海

如果将观察的视野放远一些,不难发现,“地名治乱”并不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新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名在产生和使用上的不合理、不统一、不规范现象,都有着自己各具时代特点的折射和体现。而在新时代里,要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地名,不但需要我们不断落实完善已有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路径,更需要我们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拿出更多能与时代有效“接轨”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用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新智慧”来迎接这个老问题发出的挑战。

 地名,说到底是一种城市信息,它的合理使用也必须符合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反映信息传播的时代要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勃兴,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使用信息的方式、对待信息的态度都与过去有着根本不同。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我们现在运用的地名管理制度和工具手段,还多半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肇始之时,处处体现出与时代脱节的乏力感。例如,现行《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诞生于1997年,其中只对地图出版物等传统地名使用渠道作出相关规定,至于现在大家广泛使用的手机地图、导航App等新兴平台,则完全不在其监管视野之中,而手机地图上的地名失范又恰恰是当前给人们带来不便的重要地名乱象之一。从这个例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与旧有地名乱象相比,当前的地名乱象又增添了“体制进步与时代进步相脱节”的全新来源。因此,如果只是按过去行之有效的老路子进行监管治理,只怕是治得了“老病”,医不了“新疾”,其最终的治理效果值得打上几个问号。

 值得欣慰的是,创新地名监管体制和措施,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关注重点和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的《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正处在积极调研阶段。但笔者想说的是,要让未来新出台的《地名管理规定》在昆明人的信息生活中发挥应有效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就必须在《规定》制订的全过程中深入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反映时代要求;就必须把地名使用的新平台、新方式囊括到管理视野之中;就必须拿出能够有效适应这些新平台和新方式的办法和路径……

 为此,我们要拿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更大勇气;担起打破桎梏,突破自我的更大责任;借鉴其他领域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的成功经验;让地名治乱这个“小问题”体现出新时期昆明创新城市治理的“大智慧”。


责任编辑: yangtizhen

团购报名

最新楼讯
楼盘导购更多>>
购房指南更多>>
小编推荐
订阅楼市楼讯